中国的印章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,自商周至今,承续不断,一直受到国人的敬仰和喜爱。周朝时,始有玺;到秦始皇时期,有了玺印之分。
当时,把皇帝用的印叫玺,以玉所制,称为玉玺,而臣民所用的印称为印,印章文化也由此慢慢发展了起来。
《说文解字》言:“印,执政所持信也”。
一枚印章,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,更是一个人诚信的保证。
古代盖在各种文件、诏书上代表皇帝权威的玉玺印,以及各种文人墨客在自己所绘书画上印的代表自己身份的印,还有现在政府机关文件上和各个公司合同上的章印……
印章,一直活跃于世,无论是古代,还是现代,都是一种信用的体现。你印了,我便信了。印章,是一种契约精神,实乃无价。
当然,除了这种十分实用,代表信用的作用外,收藏印章,更是一种文人雅趣。
乾隆皇帝一生爱玉,也爱印章,更是收藏了1800多枚印章;清朝著名金石学家汪启淑更是一个出名的印癖先生,为得到心仪的印章,甚至向朋友长跪不起,只求朋友可以割爱;
并且,但凡古代的名人,很少有没有印章的,苏东坡的“雪堂”、唐伯虎的“唐寅”、文征明的“停云馆”……
每一枚印章的背后,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;每一枚印章,都有着自己的特色。
古人印章大多以石为主,主要是古代玉制印章有着阶级的限制,今人尤喜以玉刻印章,握于手中,不冷不热,不干不湿,温润雅致。
且印章所刻内容包含甚广,有姓名年号,经史典故;亦有名言警句、诗词哲理,还有人生态度、精神胸怀……
看着是寥寥几字,其实是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挑选出可以代表自己的身份、心境和道理的文字。
并且,这雕刻的字体,也十分繁杂讲究,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特色。
当然,现代,虽然没有统一篆刻的字体,但前朝的字体都可使用,且还可以画代字,丰富印章雕刻内容,更显几分闲情逸致。
以刀为笔,以玉为媒,一镌一刻,方寸之间,尽显风雅!